師德師風建設之科研交流
作為學院一線的專任教師,很榮幸被選中于2017-2018年度參加了“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國内訪學”,師從于武漢大學謝志雄教授。在武漢大學訪學期間,我認真聆聽每一場大師級的科研講座,主講人或用鮮活的科研實例導入,或盡力将抽象的學術術語常态化,言語親和,極為有效地将相關主題内容傳達給了我這個認真學習的聽衆,我受益匪淺。通過此次學院師德師風學習,結合訪學經曆,我就科研和大家談談我的感悟和收獲:
一、“做科研”的實質
我從開始接觸科研時對它認識是神秘抽象,後來更多地接觸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完成一些科研課題,對科研慢慢地有了一種較深的認識。訪學期間我認真聆聽每一場武大學者的教學與科研講座,吸取大師的理念與精神,我才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之前自己所做的很多科研項目中,盡管會有一些“思考”、“對策”、“研究”,但是真正的科研精神是體現在“做”,這裡的“做”指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實踐,是嚴謹認真“做”的态度,絕不是作秀式的“做”。因為,科研的實質首先就是實踐,是腳踏實地地“做”,而撰寫論文則是科研表達的一種載體。
二、“做科研”的能力
“做科研”的能力從閱讀、調研、撰寫、實踐等方面來綜合體現。其中,在現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如何在衆多的信息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提煉,升華,并最終為我所用,這是一個重大的項目,也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這種能力掌握的好壞,也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做科研的能力水平如何。訪學期間,學者們針對科研:有很多形象的比喻、真實的事例、嚴謹的邏輯分析以及獨特的見解,其豐富的人生經曆、紮實的學術知識、嚴謹的學術态度也讓我對“做科研”的群體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三、“做科研”的方法
如果說“做科研”的實質是嚴謹的實踐,“做科研”的能力是閱讀與調研,那麼“做科研”的方法就應該是思考。因為,如果隻是機械地去實踐并如實表達,那麼整個實踐工作還隻是停留在收集資料的階段,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狀态,這些實踐是否真的有價值,還有待于後繼者在這些實踐資料基礎上進行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和認識。正因如此,真正的科研的“思”就是立足實踐、前後貫通的一種深刻而又理性的“思”,沒有實踐,或者說實踐工作不充分的“思”都像是無源之水,價值和意義都會大打折扣,甚至沒有任何價值。
以上是我通過此次師德師風學習,結合訪學經曆,和大家所談的切身體會。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教生涯裡,我時刻以”德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八個字提醒自己。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學生的美好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