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調制合體調節情緒,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應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樂觀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時地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态。
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表現出特定群體的情緒特點。由于大學生的這些情緒特點,容易産生一些常見的情緒困擾。情緒困擾是一種心理狀态,是個體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觀環境的影響或個體内部發生矛盾、沖突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而産生的一種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表現為:(1)焦慮,即對将發生的某種情景或事件感到擔憂和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時産生的情緒體驗。如考試焦慮、适應焦慮、健康焦慮、選擇焦慮等,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适從的狀态,總是擔心将要發生的事情,容易導緻坐立不安、憂慮、擔心、恐懼或過度警覺等不良反應。(2)自卑,是由于某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輕視的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學識、能力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的改變,部分大學生由高中時期的“佼佼者”變成大學校園中的“普通一員”,這種地位的改變是造成部分大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3)抑郁,是大學生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持續穩定的心理狀态。當個體感到無法面對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産生這種消極情緒。一部分大學生由于不喜歡所學的專業,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失戀等問題而導緻情緒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棄,體驗不到生活、學習的樂趣,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4)人際交往障礙,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緊張、不自然,講話缺乏邏輯性,有時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對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學生内分泌系統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大腦神經過程的抑制和興奮發展不平衡,内制力較差,容易沖動。有的大學生因為一件小事或一句話便暴跳如雷,或出口傷人。
大學生情緒困擾的直接後果是導緻行為和社會适應不良,進而導緻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内免疫細胞的活性下降,人們抵禦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弱,這樣會引發有機體本身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軀體疾病。消極情緒會幹擾人的理性判斷,而且,消極情緒還具有感染性和彌散性,故學會情緒管理對情緒穩定,适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加強情緒管理,使學生對自身心理狀态加以有效調節,保持良好、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态,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适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那我們該如何管理情緒呢?
第一、認識情緒。心理學認為:情緒的産生并不是誘發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經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這就是著名的情緒理論(ABC理論)。例如:因為做了錯事便認為自己無能于是感到很自卑。在這裡,做錯了事就是事件A;認為自己無能就是對這件事的評價和解釋B;自卑就是因為認為自己無能而引起的情緒體驗C。該理論認為改變你對該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就可以改變你所體驗到的情緒體驗。
第二、培養積極的心态。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明白情緒的産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你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因此,你需要清楚地認識你的需要是什麼?以及你的需要是否是你的能力所及和你的需要是否達到三好“我好、你好、大家好”;二是要善于從負性事件中提取正面信息的,任何事件都會有正負兩方面的信息,自卑的人看到的大多是負面的信息,而自信的人看到的大多是正面的信息。
第三、面對負性事件要堅持四不原則
不責備:責備會激發對方的自我防禦機制,對解決問題無效。而是要清楚地描述這件事并坦誠地表達你的感受和希望。
不逃避:隻有面對才能成長,厭學、網瘾就是面對負性事件時采取了逃避的策略。
不遺忘:不是遺忘了就好了,遺忘了,這個問題就進入了你的潛意識,在你将來的生活裡,說不定還會惹麻煩。
不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實質是把攻擊轉向自己。有時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要學會放下,學會自我解壓。
轉移注意,合理發洩:如跑步,打球,散步,唱歌聽歌,大哭或大叫,還可以找知心朋友老師聊聊天,說說話,把煩惱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