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 | 孫美玲:8項專利護航食品安全
“敏捷的科研思維,求實的科研作風才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作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研室主任,孫美玲20年來擅長與糧油對話,讓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
改良油茶鮮果儲存工藝
馬尾辮、眼鏡、白大褂。初見孫美玲,一股工科學者的氣質撲面而來。
談及改良油茶鮮果儲存工藝的契機,孫美玲回憶,在2020年湖北省“院士專家企業行”中,對口服務的湖北黃袍山綠色産品有限公司急需解決油茶鮮果儲藏問題。“該公司油茶基地每年産油茶鮮果1到2萬噸,不及時處理會漚壞變質,影響茶油出油率和品質。”
對此,孫美玲深入企業實地觀察,溝通技術難題,一年的時間走訪企業6次,在2020年底完成“新型油茶籽鮮果保鮮、儲存工藝及設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項目攻關。“采用不高于40度的熱風烘幹方式,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油茶鮮果的出油率。”孫教授詳細告訴記者,鮮果入倉後需要通冷風保鮮後熟,“此時溫度一般控制在40度左右”,後熟的鮮果經過55度熱風幹燥爆蒲,剝殼後用篩選機進行籽蒲分離,“二級分離三級烘幹才能生産出優質的油茶籽”。
解決了油茶鮮果儲藏和加工問題,該企業依托油茶産業化開發,帶動周邊100萬畝高産油茶基地種植及6萬餘戶農民家庭投入油茶相關産業、年戶平均增收8000餘元以上,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
馬鈴薯渣“生”出保鮮膜
作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的教授,食品安全一直是孫美玲教授關注的重點。“當今市場上,化學合成塑料制品以其來源豐富、産品美觀、質輕、衛生、加工方便、價廉、性質穩定而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及保鮮領域,但是随着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大衆綠色消費意識的增強,大量的化學包裝材料造成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所以開發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性包裝材料是世界食品工業科技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也是未來食品包裝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基于對主糧馬鈴薯及副産物馬鈴薯渣成分的研究經驗,孫美玲教授和她的團隊發現馬鈴薯渣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粗蛋白物質,氨基酸組分齊全,呈現典型的膠體性質,是制備可食性膜的一種新型、可取代塑料、無污染的、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來源。
“提取馬鈴薯渣中澱粉,加入一定量的成膜劑、增塑劑、脂肪類等物質,制備成一種澱粉類可食用性的膜。”孫美玲向記者舉例:把鹵肉丢進此材料,通過包裹、浸漬、塗布、噴灑等形式覆蓋于鹵肉表面形成一層保護性塗膜,通過調控水分、氣體或溶質的遷移,可達到降低腐敗微生物的接觸、減少汁液流失和幹耗、大大延長貨架期。“目前已經有三家企業正在跟我讨論此項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事情。”
為了加強薯渣生成的可食性膜的“拉伸力”,孫美玲帶領學生們不斷實驗,嘗試了各種方法。“僅為了能夠用一層膜把食品進行全覆蓋,通過不斷調試海藻酸鈉、氯化鈣等添加量的比例,曆經半年才摸索實踐出膜抗拉強度達到3.2883MPa的最佳水平。”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大三學生王烨玮告訴記者,三年來,在孫教授指導下,大家一起以馬鈴薯渣為原材料,進行發酵生物飼料、保鮮膜和功能性食品的研究。
近五年,孫美玲主持并完成國家、廳(局)級項目24項;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8項,編著高校教材6套……
未來,她将繼續在糧油領域深耕細作,激勵更多的青年學生奮力奔跑,追尋屬于自己的那道光。